你的当前位置: 首页 > 产品中心

一家之言丨深耕青训+战术革新 中国足球不靠归化也能破局

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8-26 06:43:20    |     次浏览

在近年国际足坛“归化潮”席卷的背景下,中国足球是否必须依赖外籍球员“输血”才能提升竞争力?这一话题再度引发热议,知名足球评论员李明远在最新专栏中提出尖锐观点:“足球的理念先搞懂,不搞‘归化’也能行!”他认为,与其急功近利地引入归化球员,不如扎实构建本土青训体系、革新战术思维,这才是中国足球的长远之道。

归化热潮的冷思考:短期收益与长期隐患

过去十年,多支亚洲球队通过归化策略迅速提升战力,例如卡塔尔凭借归化球员夺得2019年亚洲杯,日本、菲律宾也曾大量启用混血或归化球员,中国足球在2019年后亦尝试引入艾克森、李可等球员,但效果未达预期——世预赛成绩依旧低迷,归化球员因年龄、状态问题逐渐边缘化。

李明远指出:“归化本质是‘捷径’,但足球没有真正的捷径,若本土基础薄弱,即便凑齐11名归化球员,也难成体系。”他举例称,越南、泰国等东南亚球队近年崛起,靠的正是十年如一日深耕青训,而非归化。

理念革新:从“唯结果论”到“过程优先”

中国足球长期陷入“成绩焦虑”,导致决策短视,李明远强调:“必须重新定义‘成功’——U系列赛事打进世界前八是成功,基层教练数量翻倍也是成功。”他援引德国足球复兴案例:2000年欧洲杯惨败后,德国足协启动“天才培养计划”,十年间新建366个青训中心,2014年终夺世界杯。

“我们的问题不是缺钱,而是缺耐心。”李明远呼吁俱乐部放弃“高价外援+快速冲冠”模式,转而投资梯队建设,数据显示,中超俱乐部青训投入仅占总支出的5%-8%,远低于欧洲顶级俱乐部的15%-20%。

战术本土化:找到适合中国人的足球语言

“盲目模仿欧洲或南美风格,让我们丢了自我。”李明远认为,中国球员在灵活性、敏捷性上具有潜在优势,可借鉴日本“技术流+高位逼抢”的适配经验,他特别提到成都蓉城队的实践:该队以本土年轻球员为主,结合快速反击与区域联防,2024赛季跻身中超前三,证明“适合的战术比大牌外援更重要”。

科技赋能成为新突破口,浙江绿城青训营引入AI分析系统,通过球员跑动、传球数据定制训练方案,2025年已向欧洲联赛输送3名球员。“科技能弥补部分身体差距,但关键在教练能否消化数据。”李明远补充道。

基层革命:让足球回归教育本质

改变“体教分离”现状是另一核心议题,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主教练张宏曾公开表示:“大学联赛应成为职业体系的蓄水池。”中国仅12%的职业球员拥有大学学历,而日本J联赛这一比例超过60%,教育部2024年推出的“校园足球2.0”计划,将足球纳入中小学必修课,并建立区域性联赛,被视作破冰之举。

一家之言丨深耕青训+战术革新 中国足球不靠归化也能破局

民间力量同样不可忽视,以贵州“村超”为例,其火爆出圈证明足球文化需自下而上生长。“当孩子踢球是因为热爱而非功利,金字塔基座自然牢固。”李明远写道。

一家之言丨深耕青训+战术革新 中国足球不靠归化也能破局

未来展望:2025或是转折之年

随着《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》进入第二阶段,政策红利逐步释放,2025年,全国将建成50个国家级青训中心,中超俱乐部准入标准强制要求配备U21梯队,亚足联技术官员安娜·卡特琳评价:“中国足球正在补课,若能坚持十年,亚洲一流并非幻想。”

李明远在文末总结:“足球是科学,更是哲学,归化与否只是表象,内核在于我们是否真正尊重这项运动的规律。”他的观点获得不少业内人士响应,前国脚徐亮坦言:“与其纠结归化,不如先让每个孩子有免费踢球的场地。”

这场关于足球本质的讨论,或许正是中国足球觉醒的开始。